小火箭用什么节点
世界城市是知识资本化、产业高端化以及发展创新化的城市。然而在知识资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新方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等方面,北京仍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同时,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如何保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首都特点,也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形成北京特色?创意产业、知识资本、创新模式等都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重要方面。
针对上述议题,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日前举办的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全球论坛上指出,发展创意产业既有助于培育新增长点、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又有助于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创意产业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大有可为的产业。要重视创意企业家和专门人才的培育,完善相关的投融资体制,积极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发挥创意产业在保增长中的带动作用。
中国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0%,现在已经提升到46.6%,城市的数量由130多个发展到今天的650多个。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0%。城市中,大城市比重不断提高,中小城市的比重逐步降低。
“当前我国城市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这种转型是产业由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 辜胜阻指出。
当前,北京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75%,这是北京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就的重大标志。辜胜阻指出,从城市的发展定位来看,建国初期,北京希望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但后来发现生产型城市的定位对北京并不恰当,后来又由生产型城市变为服务型城市。仅从现在的节能减排能耗指标分析,北京是全国能耗最低的城市。这也是产业转型带来的转变。
“北京作为首都,融合了中央政府和首都城市政府的职能,其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然作为政治中心,同时又要打造经济和文化中心,这种过重的功能定位和城市结构势必会影响到首都的形象和整体运行效率。” 辜胜阻表示。
同时,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中,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提振市场信心的强心剂,成为培育经济增长的孵化器以及促进经济复苏发展的助推器。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高融合性、低资源消耗的特点,可以促进农业工业化、工业服务化和服务创意化。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诸多传统行业受到严重影响,而新兴创意产业却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当前,创意已成为继技术、管理和资本之后又一个推动经济社会成长的有力要素。
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市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7.9万人,增加值达992.6亿元,占地区GDP的10.6%。2008年1~8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创意企业实现收入3354.2亿元,同比增长23.3%,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辜胜阻介绍,在国外,创意产业甚至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实现了从“保守绅士”到“创意先锋”的成功转型,使伦敦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创意之都。韩国为走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沼,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将创意产业作为促进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日本为了克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徘徊,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新加坡也制定了“创意新加坡计划”,发布创意产业发展战略,试图推动艺术、经济、科技的融合,寻求新的经济竞争优势,打造全球文化和设计业中心、媒体中心。
从世界大城市群的服务业比重看,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依然偏低。我国三大城市群的服务业比重只有40%多,而一些国际大都市如日本东京的服务业已超过80%,美国的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都超过80%。
“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文化、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将引领城市进入创新时代,创意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辜胜阻表示。
创意产业对城市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培育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加快城市功能升级与经济转型,促进城市产业创新与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品牌价值与城市形象,激活城市创新创业热情。
辜胜阻强调,我国城市创意产业具有五方面的短板:一是经营人才、企业家人才和创新人才稀缺;二是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三是创意企业特别是中小创意企业融资难;四是集群创新网络系统的发展不匹配;五是法规和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善。
首先,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北京迫切需要培育创意产业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人才发展,更为重要的是用好人才。其次,完善创意产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同时要健全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引进民间资本发展创意产业。加大财税政策对创意产业的扶持和引导,建立技术创新的网络平台,选择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创意产业的集群化。最终,依托高技术开发区发展创意产业,以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去年年底北京提出到2050年初步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世界城市的概念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日前举办的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全球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多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思路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本次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科技部原副部长、国务院参事刘燕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意产业司司长Dimiter Gantchev,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创始院长John Hartley,欧洲TRIZ学会创始会长Darrell Mann等多名国内外专家作了主题发言,各专家学者立足各自领域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思路提出看法。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国平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与模式研究》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从世界城市的概念理解,北京已经初步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各项条件,但未来仍需在城市空间与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李国平说,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中国大环境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不断上升,即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小火箭用什么节点。而在经济总量较大的国家中,一些中心城市必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加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当前,北京的产业结构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基本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条件。
李国平介绍,著名规划大师彼得 霍尔曾总结世界城市应该具有的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大国的政治权力中心,北京已经具备条件;二是国家贸易中心,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已具备此类特征;三是主要银行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其中北京聚集了众多国有银行总部,已成为国家的金融中心之一;四是各类专业人才聚集的中心,北京是中国人才高度集中的区域;五是信息汇集传播的地方。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强调,世界城市主要应突出全球控制和影响力,强调对全球产生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而这一影响主要取决于特定部门的集中和快速增长,包括跨国公司总部、国际金融、国际交通和通讯、高级商务服务等的聚集。
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北京已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和地区总部,金融、交通、通信信息快速增长。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去年旅客流量已接近7000万人次,成为世界第三大航空枢纽。这也使得北京在全球的影响和控制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要作为世界城市网络中的高层节点,瞄准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城市。二是北京将是政治、文化、科技以及经济职能高度统一的整体,相比而言,上海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可能会更倾向于经济职能,北京未来的发展趋势则应侧重综合性职能。三是北京将从区域性世界城市向全球性世界城市逐步过渡,即首先成为亚太地区的地区性国际城市,再发展为世界性的国际城市。四是北京必须以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的优势互补为基础,要与京津冀乃至整个环渤海共同发展,这样才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足够的影响。
李国平提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定位应该是世界政治交往中心、国际经济管理中心、世界文明名城、世界创新城市和国际低碳城市。
李国平提出,发展模式应主要分为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经济职能的外向化;另一个是空间发展模式,强调在市域层面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在区域层面依托京津冀区域,构建区域城市网络。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整体提高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尤其是要抓住新技术革命的机遇,率先配置、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比如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都应该在北京作为重要的高科技产业进行培育和发展。
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升级化,即北京在今后的发展中不能就产业而产业,要强调在产业链价值环节的升级,强调总部经济、研发职能,提升北京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定位。这样才能对全球经济产生持续的影响,推动北京世界城市建设步伐。
经济职能的外向化是指要进一步吸引跨国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增强对全球经济资源的配置和服务能力。
李国平强调,在北京市域范围内要进一步形成价值链区域分工。如北京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城六区的部分土地属于中心城区,外围10个郊县属于郊区,北部和西部多为山区。在这样的环境下,北京各个产业环节落在何处就要有所取舍。如企业总部需要放在中心城区,核心生产职能则应分配到远郊区县如亦庄、顺义等,其他日常办公应该选址新城核心区,而生产职能则应该向更远的地方如河北的一些区域转移,这样才能形成价值链的有效分工。
空间模式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中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李国平认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网络化大都市,在区域范围内形成新经济区域网络,是北京应该采取的主要方式。
他指出,目前中国的大城市非常多,2008年底已有122座超过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很多城市还提出要建500万、1000万的更大城市,在这样大的空间里,一些城市病将难以避免,需要在城市空间上多做文章。
李国平认为,大的都市区域可以承载更多人口,是一个网络化的空间形态。这里的网络化大都市是指一个以有形和虚拟网络为支撑,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的城市区域,是一个功能整合的城市网络。各个中心之间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彼此既竞争又合作,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同时与全球城市相连接。
因此,在空间结构上,应该促进多中心发展,加强外围新城的建设,促进中心城与新城多点协同发展;在空间组织上,要同时强调物质性网络和信息网络等非物质性网络,在各种网络建设节点之间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职能互补,推动相互的空间联系。
李国平认为,北京一直强调外围新城的建设,但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就业机会等,所以建设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北京应该在外围建设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如南部大兴区等。外围区域中心城市可以分担北京很多的职能,避免主要产业职能进一步扩散到城市内部。
此外,在区域层面应加强京津冀大都市圈的一环、双核、三轴、四区的构建与发展。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以京津冀区域共同发展为基础,因此需要注重区域间的分工合作,构建区域城市网络,共同形成世界城市。
具体来说,应分别打造北京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河北以原材料工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强调京津冀产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京津冀区域要加强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以及资源保护方面的协作,使各地都能够实现协同和共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