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小火箭节点购买网站
近日,有网友爆料安卓小火箭节点购买网站,在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广告竟跳转到含有成人内容、低俗擦边直播的页面,这一发现令众多家长心惊胆战。
一款装机量巨大的儿童启蒙APP,却成了低俗内容的传播通道,这不禁让人发问,孩子们本该纯净的数字世界,正在被谁侵蚀?
这件事最魔幻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用户主动去搜索什么奇怪的东西,而是正儿八经打开一个儿童APP时发生的。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三岁的孩子兴高采烈地拿起你的手机,点开那个他再熟悉不过的熊猫图标,准备看《小苹果》或者《挖呀挖》,然后屏幕上突然出现一个衣着清凉的小姐姐,在那里扭来扭去,旁边还飘着各种暧昧的弹幕。
据网友反映,这还不是最离谱的。更骚的是,孩子们一不小心点一下,就能自动下载一堆乱七八糟的软件。
10月28日,宝宝巴士品牌客服表示,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但平台会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监督。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如出现低俗等不适宜的广告,属于“异常情况”,将反馈至技术部门进行排查处理。
好一个“第三方平台投放”、“审核过程难免存在疏漏”,把锅甩得干干净净,宝宝巴士简直成了受委屈的宝宝。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10月29日,宝宝巴士相关负责人终于给出了更严肃的道歉回应,称问题广告由第三方平台介入,此次事件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表示诚挚歉意。
但是,“相应平台上的所有广告”的表述又引发了众怒,有人划重点表示,不是所有广告,是“相应平台上”的广告。
据官方资料显示,宝宝巴士已经发布了超过200款APP、4500多集儿歌动画、16000多期国学故事,面向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2个语言版本。
而且,宝宝巴士还拿过不少奖,比如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非常有行业影响力。
但是,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和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宝宝巴士的主要收入来源,是APP广告分成。
有数据显示,2018—2020年,宝宝巴士三年共计盈利6.4亿元,且毛利率均保持在95%。2020年,公司综合毛利率高达95.24%。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宝宝巴士要在儿童APP里塞广告了吧?这根本不是在做儿童内容,这已经堪比挖金矿了。
用免费内容吸引孩子,用孩子流量吸引广告主,用广告收入继续扩大用户规模,这生意模式,堪称完美。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家长冲着“护眼学习神器”的标签,买了小天才的T1儿童平板,结果,在应用商店里随便一搜,好家伙,血腥、暴力、色情游戏大礼包直接送货上门,连版号都查不到。
更炸裂的是,一款标注“12岁以上”的漫画APP,里面的人物不仅衣着清凉,动作台词暧昧得能让成年人脸红。
去年,就有家长爆料,当360儿童手表被问到“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吗”,它直接开启自黑模式:
因为中国人小眼睛、小鼻子、小嘴、小眉毛、大脸,从外表上显得脑袋在所有人种里最大,其实中国聪明的人是有,但笨的我承认是世界最笨的。什么四大发明,你看见了吗?历史是可以捏造的,而现在的手机、电脑、高楼大厦、公路等等所有高科技都是西方人发明的。
据媒体统计,2024年以来,360、小天才、小米米兔等多款儿童智能手表产品的智能问答功能陷入争议,出现诸如“所有高科技是西方发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不诚实的人”、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等严重错误回答。
咱就是说,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或者孩子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很容易被这些“毁三观”的答案误导,后果简直比擦边广告还严重。
面对儿童电子产品的一连串“翻车”事件,我不禁想到马克思《资本论》中曾引用的那句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企业们嘴上喊着“呵护下一代”,算盘却打得噼啪响。免费的儿歌动画,成了吸引流量的“鱼饵”;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成了平台眼里最优质的“发财树”。
一套“内容圈娃,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玩得飞起,这生意经念得是挺好,就是念着念着,把“职业底线”这本经给念丢了。
所以,光指望企业“良心发现”恐怕不太行。正如有网友所说,“严惩就老实了”,监管的“牙齿”锋利一点,才能让规则成为真正的高压线。
当然,家长也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完全指望“电子保姆”自带净化功能。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检查一下,给孩子的数字世界亲手装上一道“防盗门”,比什么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