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怎么设置全局代理
网友之前的话算是说对了,开拓者把杨瀚森当流量密码了吧。当开拓者队在主场完成一场22分的惊天大逆转,终结雷霆队八连胜的辉煌战绩时,杨瀚森在哪里?
在这场足以载入赛季十佳比赛的胜利背后,中国球员杨瀚森却连续第三场穿着训练服坐在板凳席末端,眼睁睁看着队友们疯狂庆祝,自己连一秒钟的上场时间都没有捞到。 更扎心的是,在球队最多落后22分时,他一度以为会迎来登场机会,却最终成了这场爆冷胜利的“局外人”。
这场比赛的开局似乎对杨瀚森有利。 雷霆队首节就狂轰41分,领先开拓者20分之多,最大分差甚至达到22分。 按照NBA常规逻辑,一旦比赛进入“垃圾时间”,像杨瀚森这样的新秀通常能获得宝贵的实战机会。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开拓者队没有放弃,反而开启了顽强反扑模式。
替补球员杜普·里斯在第二节突然爆发,底角三分连中三记,霍勒迪和格兰特也跟着发飙,俩人连着扔进4个三分球。 这一波进攻高潮让分差迅速缩小到个位数。 半场结束时,开拓者仅落后8分,比赛悬念重生。 随着比赛强度不断提升,教练斯普利特显然不敢再给新人机会,杨瀚森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出场希望随着队友们的每一次得分而逐渐破灭。
整场比赛,杨瀚森最高光的时刻可能就是赛前训练了。 而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内线的里斯在本场比赛中三分5投4中,拿下12分,正负值高达 19。 这样的表现让开拓者记者直接建议教练组应该增加里斯的出场时间,无形中进一步压缩了杨瀚森的生存空间。
本赛季至今,开拓者进行了8场比赛,杨瀚森仅出战了前5场。 在这有限的出场机会中,他场均仅获得5.8分钟时间,得到1.8分0.8篮板0.4盖帽,投篮命中率低至22.2%。 这样的数据表现在竞争激烈的NBA环境中显然缺乏说服力。
真正导致杨瀚森失去位置的转折点是罗威的伤愈回归。 这一变化直接使杨瀚森从第三中锋沦为球队第四中锋。 在NBA的轮换体系中,第四中锋通常意味着只有在严重伤病或绝对垃圾时间才可能获得机会。
开拓者目前的内线轮换已经基本定型:克林根作为首发中锋位置稳固;罗威和里斯则根据状态随机担任第二中锋;而杨瀚森则成为了那个被排除在轮换之外的“多余之人”。 上一场比赛罗威表现更佳,获得了14分钟出场时间;而本场对阵雷霆,里斯因外线手感火热,上场时间超过了20分钟。 这种灵活调整的轮换策略,使得杨瀚森的处境更加艰难。
杨瀚森遭遇的困境并非完全个人能力问题,更大程度上源于他与开拓者战术体系的不匹配。 开拓者代理主帅斯普利特是一位喜欢主导快速跑轰流的教练,球队本赛季的战术核心是速度 防守“撕咬”。
数据显示,开拓者本赛季防守效率排名联盟第5,节奏值高居联盟第3,抢断和制造失误均为联盟最多。 这种战术风格要求所有球员都具备出色的移动速度和机动性,而作为传统型中锋的杨瀚森,在移动能力上显然无法满足要求。
开拓者当地媒体也承认:“这真不怪杨瀚森,是球队打法把他坑了! ”球队现在玩的是小阵容快打旋风,杨瀚森这种传统中锋根本跟不上节奏。 在训练中,杨瀚森已经快练吐了,但教练就是不用他,因为他的技术特点与球队的战术需求存在根本性矛盾。
面对如此困境,发展联盟似乎成为了杨瀚森目前最现实的选择。 开拓者已经两次下放杨瀚森,但均是“光速”召回。 这种反复下放和召回的做法,反映了球队既希望他通过比赛保持状态,又担心错过可能的登场机会的矛盾心理。
一天之前,撕裂之城混音队已经官方宣布杨瀚森将代表球队出战25-26赛季的G联赛。 根据报道,杨瀚森会在本赛季无限次数的往返开拓者与混音之间。 这种“双向合同”球员的生存状态,正是NBA边缘球员的真实写照。
媒体人指出:“杨瀚森需要更多比赛机会,NBA赛季中训练什么都提升不了,NBA球员提升技术与能力都是在休赛期。 ”这一观点直指问题核心,对于年轻球员而言,实战经验远比训练更重要。 在发展联盟至少能保证杨瀚森有稳定的出场时间,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完全坐在场边观战。
杨瀚森目前的挣扎并非个例,回顾中国球员的NBA历程,几乎所有人都经历了类似的适应期。 姚明在2002年的NBA首秀中,出战11分钟,仅有一次投篮没有得分,另有2个篮板、3次犯规和2次失误。 在随后的几场比赛中,姚明一直苦苦挣扎,前六场共得到30分。
直到第八轮,姚明才迎来爆发,全场9投9中砍下20分,帮助火箭在客场以93比89力克卫冕冠军洛杉矶湖人队。 紧接着对阵小牛队一役,姚明又交出30分16篮板的大号两双,彻底打破外界质疑。
同样,王治郅在2001年的NBA首秀中出战8分钟,得到6分3篮板,但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两次犯规,明显不适应NBA的高强度防守节奏。 这些先例表明,中国球员初登NBA时普遍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和技术特点。 中国球员往往偏瘦,力量不足,吨位不够,对抗能力差。 在NBA高强度的对抗下,中国球员的进攻范围容易被缩减,很难在接近篮筐的地方获得舒服的出手机会。
开拓者本赛季开局表现不俗,前7场比赛取得4胜3负成绩,本场战胜雷霆后变为5胜3负。 球队战绩的提升反而减少了教练组试验新人的意愿,斯普利特作为代理主帅,转正压力使他更倾向于使用即战力而非培养新秀。
赛后,斯普利特对杨瀚森的情况仅简单表示:“他正适应NBA,每天训练,有时间会去打发展联盟比赛,不想太早把他放高压环境。 ”这句官方回应背后,透露的是教练组对战绩的现实考量。
相比之下,里斯在本场比赛的爆发进一步巩固了他的位置。 开拓者记者甚至公开建议:“考虑这支开拓者空间的问题,我认为斯普利特应该增加他的登场时间。 ”这种来自媒体的压力,无形中为杨瀚森的回归设置了更高门槛。
当杨瀚森在停车场一个人开车离开,车窗关得死死的时候,这位20岁的小将内心究竟在思考什么? 是接受发展联盟的锻炼机会,还是等待交易转机? 在NBA这个结果至商业联盟中,中国球员是否必须改变自己的技术特点来适应球队,还是应该寻找更适合自己风格的平台? 杨瀚森的选择小火箭怎么设置全局代理,或许将为中国篮球的未来NBA之路提供一个重要参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