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节点获取永久
太空圈最近杀疯了!中美两大科技强国正对着干,战场都开到大气层外了。 这哪儿是简单的技术比拼啊,分明是21世纪的新大航海,抢的是未来百年的数字话语权,
先看美国那边,动作快得像闪电战。2025年11月2日,SpaceX用猎鹰9号火箭把Starcloud首颗试验卫星送上天,这颗卫星搭载着英伟达H100 GPU,算力达2000 TFLOPS,相当于国际空间站的100倍。
现在美国形成了三驾马车,英伟达出芯片,谷歌出Gemini大模型,马斯克的星链用2.3万颗卫星铺通信高速路,联手打造芯片算力应用的闭环。
咱们中国这边,走的是稳扎稳打的持久战小火箭节点获取永久。早在2025年5月1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一箭送12颗计算卫星入轨,这是之江实验室牵头的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标志着我国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组网。
企业端的中科天算更是藏不住的狠角色,核心团队全是航天圈老炮儿,CEO参与过多个卫星互联网设计,总工程师当过卫星型号总师,CTO深耕航天电子近20年。
从2019年开始,他们一路开挂:2022年AU1000上天,用国产芯片实现32 TOPS算力;2023年AU1000-3达成三机协同,卫星能像地面服务器一样组队干活;
能源舱总功率超100 MW,靠柔性光伏和固态电池零碳供能;算力舱集成万张计算卡,总算力达10 EOPS,还能在轨组装替换;通信舱用激光织网,总带宽10 Tbps,能跟地面6G无缝对接,2026年就要送首个GPU超算节点上天。
要说这俩为啥拼得这么凶,核心是在抢三大稀缺资源。首先是轨道资源,近地轨道最多能装10万颗卫星,国际规则是先到先得,美国星链已经申请了4.2万颗频谱,确实占了先机,但轨道是全人类的,过度抢占迟早会引发争议。
其次是标准制定权,太空算力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这些隐形规则,谁主导制定,谁就掌握产业链话语权。最后是数据主权,卫星观测数据、模型参数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过太空建超算可不是容易活,两大技术难关摆在面前。一是宇宙辐射,高能粒子会让数据乱码、芯片老化,中国靠国产芯片抗辐射设计和纠错算法搞定。
二是真空散热,太空没法风冷,像Starcloud-1的H100芯片,热流密度达43.0 W/cm²,中科天算的液冷与辐射协同散热技术正好对症下药。
说到底,太空算力的竞争不是为了打败对方,而是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维度发展。当算力突破大气层,中美这场较量,终将决定未来百年数字命运共同体的规则,而中国正用自己的节奏,书写属于自己的答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