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怎么添加规则
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时代教育基点上,上海学前教育人勇当“探路者”。他们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勇于创新,不断借鉴STEM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STEM教育活动,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本期,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来自
叶城幼儿园,是一所以STEM+科探活动为教育特色的园所。园内有着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户外百草园、小叶农庄、STEM+项目长廊、班本化项目等。结合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大量观察、探究、发现的机会。
在一次自由活动时,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关于宇宙的话题——“我长大了要当一名飞行员,去天空看一看。”“我要当一名科学家,那样就每天都可以看星星。”“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宇航员”……由此班本化项目活动《宇宙大揭秘》应运而生。
“我们可以自己做纸火箭吗?”“纸火箭可以动起来吗?”“怎么样才能让纸火箭动起来呢?”……这一系列问题的背后,正是幼儿对“火箭上天”现象的好奇与兴趣。
随着班本化STEM+项目活动《宇宙大揭密》的开展,幼儿对于火箭产生了持续、浓厚的兴趣。同时,关于“让纸火箭动起来”,孩子们也已获取了一些相关信息,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这些经验是零散的。如果把这些零散的经验都汇聚到一点上,让幼儿带着“火箭飞上天”的视角和情感,后续再去发掘“气流大小与纸火箭上升高度间的关系”,必然会带给他们更多的思考与惊喜。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因此,本次活动重点落脚在“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发现气流的大小与纸火箭上升高度的关系。”通过多次的实验,让儿童在探索让火箭飞起来的过程中动手尝试,并不断调整;最终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帮助孩子发现气流大小与火箭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助力其探究能力发展。
着眼于幼儿未来的发展。本活动,注重幼儿探究兴趣的激发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鼓励他们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小火箭怎么添加规则。
重操作体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探究活动更应该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与空间。本次活动中主要有三次操作,让孩子们从猜测、实验、发现、调整实验结果、再实验、再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直观体验,从而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
重游戏激趣。基于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我们设计了“火箭上天”的游戏,通过比赛的方式让“火箭”发射。一是让幼儿迁移运用前期的经验,二是在游戏中,帮助孩子感知气流强度与火箭高度的关系,激发其探究兴趣。
重思维可视化。本次活动中教师利用“猜测板”、“梳理板”帮助儿童梳理探究过程中的思考与发现,让幼儿的思维与探究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孩子能够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探究发现。
关注科学性。“空气”与“气流”是本次活动的核心要素。基于对幼儿的观察和解读,通过现场体验,层层深入地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挤压瓶子产生的气流大小,进而探索让火箭向上飞的方法,最终观察发现气流的大小与纸火箭飞得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逐渐地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
材料来源生活。利用幼儿熟悉的物品——雪碧瓶,作为活动载体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便于幼儿进行自主收集材料、开展探究;另一方面,利用雪碧瓶本身的变化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中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建立科学的试验路径,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高低结构的转换。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发现——从最初幼儿对于纸火箭的关注,到高结构活动中探索让纸火箭飞上天,拓展到继续发现让纸火箭飞得更高的秘密,最终又将回到低结构活动中。活动设计,既与幼儿当前的兴趣相符,又和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相契合,同时也为主题经验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可能性。
2. 实验材料:小雪碧瓶(有盖子/无盖子/有洞/无洞)、无盖有洞的大雪碧瓶;幼儿自制纸火箭、星球若干。
引导幼儿充分利用瓶子、火箭进行探索;同时通过交流分享,帮助幼儿了解纸火箭的飞行高度与气流的大小有关。
(3)幼儿实验,教师观察:幼儿使用纸火箭与一个出气口和三个出气口的雪碧瓶(均无盖)互动过程中的不同感受。
提问:孩子们,今天我们让火箭飞得高,那怎样让火箭飞得更远呢?吕老师带来了很多有秘密的雪碧瓶,你们回到教室里再去试一试,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老师与孩子一起进行科学类的集体教学活动,其价值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通过这节课,感受到对孩子发展的价值具体体现于——
第一: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在航天发展时代,在玩火箭上天的乐趣中,充分地激发了大班孩子好奇心。活动中,老师还通过语言激励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幼小心灵上埋下了爱科学种子。比起低结构活动来说,这更能培育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
第二:科学思维的培育。每一次操作都是问题在前,再进行猜测、实验、交流和反思,渗透了科学的思维培育。如:探索气流大小和飞行高度的关系,让具有科学元素的因果关系在体验中自然获得。
第三:动手实验的能力。一切的结论都是源自孩子的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第一:选材非常有趣。这节课是原创的集体教学活动,选材十分有趣。内容对大班孩子既充满挑战,也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收获满满的乐趣。
第二:结构非常清晰。三次操作各有重点,第一次操作——需要气流;第二次操作——气流要集中;第三次操作——气流要强大。三次操作目的明确,重点鲜明,让孩子每一次操作的有效性都明显得到提升。
第三:STEM味道很浓。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是在问题驱动下进行的,也体现了思维五步骤。每一次操作都是问题——猜测(假设)——动手实验——交流表达-——反思,STEM的味道非常浓。
第四:高低结构活动的有机结合。前期,孩子有大量的探索;课中,怎么样让火箭飞起来,进行了同伴间的合作学习和师幼间的互动学习;课后,相信孩子们一定也会在低结构活动中持续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尝试。高低结构活动的融合互通,让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真正与老师进行对话,并相对平等地探索与学习。在这节课中,环节设计十分有创意。
第一:语言干净利落,有感染力。如:最后环节中,老师让孩子们“稳稳地站立、准备就绪、听好指令”,语言表达具有科学类的活动特质,展现出很好的语言素养。另外,老师让孩子们分享“火箭飞起来”的不同方法,是对孩子倾听习惯的培养,引导幼儿要专注,讲出不重复、不一样的方法。
第二:师幼互动中的科学的态度。老师最后引导了“哪两种是用到气流的力量?”排除了无关因子,聚焦到了瓶子内部气流的问题,然后聚焦到下个环节气流中的探索,体现了科学态度。
第三:对孩子语言发展的意识。有孩子说到“我发现....”、“而且...所以...”等,老师也会及时予以评价。在本次科学活动中,老师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规则意识、专注与倾听水平、思维能力等都非常重视,值得我们学习。
建议思考如何让活动时间更充裕、探索过程更从容。比如把第一个环节,“需要气流”的问题探索前移至低结构活动中进行;而这节课重点解决后面两个问题。如此一来,活动更聚焦,探索过程也能更从容,孩子的表达交流也更充分。
如果觉得本公众号的推送服务对大家有意义、有价值,星标「上海学前教育网」,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啦!方法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