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手机小火箭去掉呢
直播间内,“榜一大哥”“大姐”一掷千金,虚拟礼物接连霸屏;屏幕那头,主播高喊着“感谢大哥”“家人们冲榜”,笑容与礼物特效一同绽放。这场看似“双向奔赴”的狂欢背后隐藏着酸楚。
2022年国家正式发文,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这等于给直播打赏设置了底线。但针对成年人打赏的行为,是否也应该设置上限?
2024年10月27日,在某直播间内,网友“小盼”共刷了122个“火箭”。一个“火箭”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也就意味着“小盼”当晚打赏的礼物金额就超过了12万元。
看的时候就是越看越上头,每天都在看,每天都有刷。第一天就是 “小心心”(价值0.1元)送一下,第二天可能就是“跑车”(价值120元),后面越刷越多,“嘉年华”(价值3000元)都刷了。
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主播赢得“荣誉”,“小盼”的打赏金额水涨船高。特别是直播间时不时地引入“PK”环节,让她产生了一种守护主播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直播间内让用户向主播表达支持的方式层出不穷,比如特定的虚拟礼物等,而这些目的无疑是要用户一次次掏出口袋里的钱。
在“是否会后悔给主播打赏”的话题讨论下,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打赏是为“情绪价值”买单。但很多人时候反映,是被直播间的氛围裹挟下,冲动消费了。对此,心理学家分析了打赏人的三种心理动机。
据媒体3月18日报道,甘肃兰州一女子伪造一百多本房产证更换一整栋楼的房门锁芯,自称是“单位内部优惠购房”,将这些房子“卖”给亲戚朋友骗取2400多万,可为她卖房还债的老公根本不知情。
她用赃款打赏未曾谋面的男主播,给一名自己喜欢的男主播在哈尔滨和三亚各购买了一套房产,并购买了一辆140万的车。除此之外,她还给多位其他男主播打赏了几百万,但从未与他们见面。
而在现实生活中,“小盼”只是一名23岁的学生,打赏的近200万是家人暂存她这里的,对于这样的大额打赏,家人全然不知情。
如果说没有其他的原因,成年人打赏这边是没有办法去退的。你这边先确认一下,当时主播方面有没有涉及到违规这一块,主播有没有对她进行欺骗这种。
打赏主播的钱能否退回,主要取决于打赏者的行为能力和打赏资金的性质。法律人士分析,“小盼”的打赏行为可能被视为有效的赠与行为,通常不可撤销。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检索“直播打赏”,有2400多条投诉,其中包括“诱导打赏”、“使用夫妻共同财产打赏”等问题。
虽然法律规定了成年人几种可追回打赏的前提,但不乏一些主播团队想方设法规避。例如有的主播以私聊建立直播间外的线下联系,并承诺建立恋爱等关系诱导线上打赏。
作为消费者来说,如果即想打赏又担心被骗,该怎么做好证据收集呢?律师给出了几点建议,关键就是如何固定证据。
当然,要避免打赏被骗,除了人性的自律和维权意识外,还要打破直播平台“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盈利模式。记者从行业内人士了解到,直播的打赏收益,有的平台抽成高达一半。
在这样的机制下,主播、运营机构、平台无疑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走访中,不少市民提到,直播平台应该对打赏行为作出更加明确的限制。
“打怪兽升级”一样的,比如说打赏一个程度以后,直播平台就告诉你:理智消费,你这样已经超过限额。然后用户如果觉得无所谓,再打赏一个,平台可以再给他提醒一个消息,我觉得就像诈骗,你多提醒几次怎么把手机小火箭去掉呢,也许他就会警觉了。
作为一个这么大的平台,它是需要有社会责任感的,要去引导大家关注一些对生活有更正能量的直播间,然后给这些直播间更多的流量。
直播平台它是通过这个来牟利的,所以可能需要更权威的相关部门介入,才可以约束平台去做这个事情。
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仍继续将“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列入整治重点,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政协委员提出一系列关于促进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建立用户消费冷静期 对单笔超过500元或单日累计超2000元的打赏 设置单日打赏上限 触发24小时延迟到账 允许用户无条件撤回
治理直播间打赏乱象,不仅需要平台的算法向善、政策的刚性约束,更是要每个普通人在点击打赏键前,多问一句“我究竟在为谁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