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火箭pc版导入节点
与此同时,西方媒体接连曝出猛料:朝鲜不仅大规模援助弹药和导弹,甚至出动了上万兵力直接支援俄军,视频证据一波接一波,显示朝鲜士兵已现身俄乌前线。
根据2024年11月中旬多方情报,朝鲜向俄罗斯秘密运送了一批重型远程火力装备——50门170毫米“谷山”自行火炮,以及20门经过升级的240毫米多管火箭炮。
这批武器目前已被部署至俄乌战线核心区域之一——库尔斯克。更关键的是,这些火炮并非交由俄军操作,而是由朝鲜精锐炮兵直接操控,说明朝方不仅提供装备,更亲自“上阵”。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的部队,操作的是朝鲜炮兵部队的核心利器。俄罗斯军方对这些型号既陌生又缺乏维护体系,朝鲜显然并不打算单纯“卖货”,而是选择了深度捆绑。
这款170毫米自行加农炮在冷战后期首次曝光,当时美军在1978年于朝鲜谷山地区发现其原型,因此命名为“M-1978”。
该型火炮最初作为“压首尔利器”存在,射程高达40公里,搭载特制增程弹后甚至突破60公里。这意味着,它可以从非接触距离外打击关键节点。
其改进版——1983年式火炮则进行了全方位升级:采用模仿苏联2S7“马尔卡”榴弹炮的重型底盘,整车长度达15米,可携带12发弹药,最大行驶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续航里程300公里。
这些武器分为12管、18管和22管型号,发射普通弹时射程约50公里,而配备新研发的增程制导弹后,射程实测已超过67公里。
火箭弹前部配有舵翼引信系统,疑似采用类似美军PGK套件的制导技术,结合惯性导航与卫星校正,命中精度在实战中表现不俗。
截至目前,朝鲜已部署约400门240毫米火箭炮,这一规模对乌克兰构成实质性压力。从火力覆盖范围、弹种配比、制导能力三方面来看,朝鲜的火箭炮体系已具备与俄制“龙卷风”系统接近的作战效能。
此外,早在火炮系统到达前,朝鲜“火星”-11系列导弹就已在战场亮相。这一型号以机动性和模块化弹头著称,在战场反馈中不断优化。
俄乌战场正成为朝鲜弹道导弹技术的一线月初,韩国国家情报院截获重要情报:主导朝鲜导弹项目的劳动党中央副部长金正植,多次前往俄乌战区前线甲)导弹的实战部署。
韩国方面推测,此次派出的部队规模极大,隶属于朝鲜“暴风军团”(即“11军团”)的4个旅,总兵力可能超过1.2万人。
过去一年内,朝鲜还向俄罗斯输送了70多批、共计1.3万多个集装箱的军事物资,包括122毫米和152毫米榴弹、122毫米火箭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战术级弹道导弹。
其中,KN-23导弹的部署尤为关键,这款导弹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是朝鲜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短程打击武器。
这款导弹为“朝鲜版长钉-NLOS”,搭载在本国研发的6轮“骏马”装甲车底盘上,并在实战中成功击毁乌克兰AS-90自行火炮。
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一度对朝鲜和越南等传统友好国家采取疏远态度,外交策略明显西倾,忽视了与旧盟友的历史联系。
韩国迅速倒向美西方阵营,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小火箭pc版导入节点,并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作为回应,俄方将韩国列入“不友好国家”名单,俄韩关系陷入冻结。
当前,俄朝合作的核心,是一场现实主义驱动下的利益交换。简而言之:朝鲜提供军火与兵力,俄罗斯回报技术与资源。
虽然俄罗斯已经向朝方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粮食、石油等基础援助,甚至有意向在轻工业与民生领域进行投资合作,但在涉及核心军事技术的问题上,俄方仍持明显保留。
若朝鲜获得过多先进武器,可能迫使美日韩联盟进一步整合,在远东地区加强部署,这将直接威胁俄在太平洋方向的地缘安全利益。
朝鲜拿出的是战略级别的实质性支援,而换来的却是有限度、保留态度的回馈。朝方虽有战略抱负,但在现实中受制于外部环境与内部能力,始终难以掌握主动权。
以KN-23导弹为例,虽名义上继承了俄制“伊斯坎德尔”的技术结构,但其制导系统的实用表现落后明显。
2025年初,美、韩、日与欧盟联合发布声明,公开谴责朝鲜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并威胁对两国实施新一轮制裁。
联合国机制虽因俄方否决权而屡次受阻,但外交舆论早已转向严厉围堵。俄方代表在安理会多次反对追加制裁,却被西方视为纵容核扩散,政治成本持续累积。
除非形势极度恶化,否则不会轻易开放涉及高风险的卫星导航、第五代战机等敏感领域。多数情况下,只会在“战术层级”内进行装备共享,而非战略技术突破。
普京在回应朝鲜军人现身俄乌战区的传闻时,仅表示“图像反映某种现实”,强调“这是两国内政”,并提及条约第四条的正当性——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模糊,既不完全否认,也未明言证实。
在俄乌冲突这场持续升级的持久战中,朝鲜的介入无疑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变量。它的影响力被严密限制在“量变”层面,始终未能突破战场格局、触发结构性转折。
一旦俄乌战事结束,或美俄博弈出现缓和迹象,俄罗斯极有可能重新调整其外交重心,以谋求部分西方国家的关系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