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加速器小火箭节点
据战区网站2025年7月25日报道,推特账号Lasouris(@La_souris_DA)发布的一张高分辨率照片引发广泛关注:画面中,俄罗斯空天军的一架苏-35S多用途战斗机在其发动机进气道下的挂架上,罕见地挂载了两枚R-77M型中距空空导弹。这是目前已知的苏-35系列战机首次携带该型号导弹,标志着其在中距空战能力上的显著升级。此外,另一张照片则展示了在乌克兰战场上发现的R-77M残骸,清晰可见的梯形尾翼与R-77M的标准结构高度一致,表明这款导弹已经很可能在实战中投入使用。
此次曝光的图像与俄罗斯国防部于2020年10月发布的一段官方纪念视频中的画面相吻合。该视频是为庆祝契卡洛夫国家飞行试验中心成立100周年而制作,其中就展示了苏-57战机携带R-77M导弹飞行的画面。虽然苏-35S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尚未公开,但从其挂载状态分析,有可能是一次服役前的飞行测试或战术评估。值得注意的是,该苏-35S除中部挂载R-77-1导弹外,右翼下方还配有一枚红外制导的R-73或R-74近距格斗弹,翼尖位置则安装了电子对抗吊舱,整体挂载方案显示了其多任务作战能力。从外观设计来看,R-77M最大的变化在于采用了X形梯形尾翼设计,替代了传统R-77的格栅尾舵,同时导弹控制舵面也明显缩短,展现出新一代导弹的技术革新。
回顾R-77的发展历史,它最早由俄罗斯三角旗机械制造设计局在1980年代初启动研发,代号为Izdeliye 170。尽管研发进程受苏联解体影响推迟,该导弹在1994年开始少量列装。由于90年代俄罗斯国内经济陷入困境,早期生产的R-77主要用于外销,实际进入俄罗斯军队服役的数量非常有限。直到2015年,俄罗斯空军才开始大规模接收改进后的R-77-1(Izdeliye 170-1),这一型号在保留原有格栅舵的基础上,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导引头的灵敏度也有明显提升,同时在气动设计上做出了有限优化。原版R-77尾部配置的四个格栅舵采用蜂窝结构,能够在40°角以下实现连续绕流控制,即便攻角升高到50°~60°时也能维持附面气流贴附,是一种小型高效的控制系统。然而,这种结构的气动阻力远高于传统弹翼设计,使得导弹在动力段结束后急剧减速,其性能也受到飞行高度与空气密度影响。在实战中ios加速器小火箭节点,例如出口型RVV-AE,在迎头拦截条件下,标称最大射程为80千米,但在真实作战环境中的有效打击距离通常仅为30~40千米,严重限制了作战效能。此外,由于R-77体积较大,也对苏-57等五代机的内部弹舱布局构成障碍。
R-77M(Izdeliye 180)在结构设计上放弃了格栅舵,采用更适合内置弹舱挂载的梯形舵面布局,使其能够被苏-57完全收纳,显著降低整机雷达截面积与气动阻力。技术上,R-77M配备了全新研发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确保导弹在整个飞行阶段都能维持稳定推力,从而提升高空机动性,延长射程,并增强末段突防能力。据称该导弹还拥有一套升级版雷达导引头,具备半主动与主动复合制导能力,可能支持由第三方平台进行目标照射,进一步扩展其作战灵活性。这一导引头被认为是Agat研究所开发的改进型9B-1348M,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具备更宽视场与对高速机动目标的响应能力,提升了命中率与抗干扰水平。此外,R-77M还集成了升级版数据链、更精准的惯性导航系统以及容量更大的电池系统。据一些未被官方证实的消息称,R-77M的最大射程可达160千米,甚至有报道声称可达190千米,尽管外界普遍对俄方公布的数据保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三角旗设计局宣称R-77M优于美军现役的AIM-120C-7,性能水平相当于AIM-120D,并具备拦截敌方防空导弹,乃至背后接近的导弹的能力。
R-77M的服役标志着俄军中距空战能力的一次质的飞跃。在俄乌冲突中,苏-35S战机已大量使用R-77-1及远程R-37M导弹,对乌克兰空军构成持续威胁。乌方目前装备的最远程空空导弹为AIM-120C,其最大射程为约74千米,而R-37M则具备200千米的超远射程。R-77M的射程虽低于R-37M,但极有可能大幅超越AIM-120C,在战术部署上提供了更多灵活性。与R-37M相比,R-77M的体积更小,气动阻力更低,使苏-35S既能携带更多导弹,又可在不牺牲机动性的前提下提升作战效能。可以说,R-77M的部署无疑为俄罗斯空天军带来了新的中距制空利器,对VKS(俄罗斯空天军)而言,是提升空战主导权的重要进展。